读于教授的大作
2012/8/17 点击数:1966
[作者] 思考的乐趣 -- 雨禅的博克
[单位] 思考的乐趣 -- 雨禅的博克
[摘要] 于良芝教授在在最新一期的《大学图书馆学报》上发表了一篇《国外图书馆古籍保管与利用制度研究》的论文,读后很有些感想。
于良芝教授在在最新一期的《大学图书馆学报》上发表了一篇《国外图书馆古籍保管与利用制度研究》的论文,读后很有些感想。
于博士论文谈及的主题我不熟悉,难以评论。于博士大作给我最大的印象是她做这篇命题作文的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器就是“方法”,研究问题的方法。研究方法大体由两部分组成:数据收集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于博士论文的第一部分就讨论了数据收集的方法,这在国内的图书馆学研究论文中是不多见的。于博士首先提出了解决研究问题的四种可能方法:问卷调查法、网络资料调研法、论文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并解释了本文选择何种数据采集方法的理由。当然,严格地说来,于博士的理由并不十分充分,但是可以接受的。于博士该论文最大的亮点在于详细描述了研究过程的设计,告诉读者,这个研究是怎样做的,讨论了数据收集的范围,方法和局限。其次,于博士的数据分析方法主要是采用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是一种定性的研究方法,非常适合本研究论题。总之,从数据采集到数据分析,于博士遵循了一整套完整的和规范的社会科学研究模式,这是于文可圈可点之处。
读了于博士的大作,我忍不住要议论几句。什么是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图书馆学是一门庞杂的学科,其实并没有固定的方法论范式,大家凭着各自对图书馆学的理解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果将图书馆学看成是人文学科,那就会采用人文学科的方法,比如图书馆哲学就适合采用思辨的方法。如果将图书馆学看成是社会科学,那就要采用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那么,什么是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于博士的这篇大作就是范例。于博士在本文中提出的四种可能的研究方法,就是社会科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其次,于博士在大作中清楚地介绍了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这说明作者是一位负责任的研究者,也是一位训练有素的研究者,因为只有了解了研究方法的局限,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些研究方法,才能修正因研究方法的局限所带来的系统误差。于博士的这篇大作是值得图书馆学界认真一读的,其价值不仅仅在于介绍了国外古籍报管理与利用的制度;更重要的是,它是利用社会科学方法来研究图书馆学的典范。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可以得到国外古籍管理制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从中可以读到作者的做学问的严谨、恭敬和规范。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我努力学习的。
当然,如果以更高的标准来衡量的话,于博士的大作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第一是缺少一个文献综述,最好能告诉我们一下现在国内外研究这个问题的现状;其次,正如于博士所说,由于时间和研究条件的限制,没办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专家咨询法,而这两种方法是最适合这个命题的,这是一个遗憾,条件限制,实属无奈。第三,正如于博士所说,调查时间太短,一个月时间不到,时间是不够的。于博士说,专家咨询采用的是开放式问题,这也是专家咨询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开放式问题比较适合面对面的访谈式调查,而不太适合远距离调查,如果当时于博士采用选择问卷式调查,结果是不是会好些?第四,于博士是一篇介绍性的论文,如果于博士在文章结尾能够明确告诉读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就更好了。总之,瑕不掩瑜,于博士的大作是不可多得的图书馆学研究典范。
最后,这篇文章还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那就是怎样介绍国外的图书馆事业。我们图书馆界正在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成为各级领导的口头禅,国内的学术杂志也比较喜欢发表介绍国外图书馆事业的文章,但是,什么是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怎样介绍国外的图书馆?有的人出国开会学习,回来不仅没有带来先进经验,反而一叶障目,带回了落后经验。有些介绍国外图书馆的文章读起来就像游记,或统计报告,既没有告诉读者数据的来源,又没有详细分析,读下来就是外国统计年鉴的翻版。那么怎样介绍和分析国外图书馆事业?于博士的这篇大作同样是一个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