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话“气场”
2011/12/9 点击数:134
[作者] 新华书目报
[单位] 新华书目报
[摘要] 最近,“气场”这个新鲜词开始流行起来,人们用它称呼一个人的吸引力。大家都站在一起,有的人就是比别人更吸引他人注意,但又不是因为他们长得有多帅,这是为什么呢?说不清道不明,于是“气场”这个虚无飘渺的词就流传起来了。大凡有名人出场,引得掌声雷动,人们就说他的“气场”有多么强大。
郑军
最近,“气场”这个新鲜词开始流行起来,人们用它称呼一个人的吸引力。大家都站在一起,有的人就是比别人更吸引他人注意,但又不是因为他们长得有多帅,这是为什么呢?说不清道不明,于是“气场”这个虚无飘渺的词就流传起来了。大凡有名人出场,引得掌声雷动,人们就说他的“气场”有多么强大。
甚至有人还举办了“气场培训班”,据说其教材是法国人希恩·德玛的名著,叫《气场修习术》。这种培训班专门面对企业人士,让他们能迅速提高自己的“气场”。不过,有关报道中所介绍的培训内容,都是在讲如何挑选与布置环境,让自己在别人面前显得更有“气场”。比如“谈生意最好在自己公司谈,如果去对方的公司,气场就会被压制”,诸如此类。
如果按照这些速成内容来看,“气场”制造法并不新鲜,古已有之,只不过不叫这个名字。想当年刘邦编制朝仪,就是一次有关“气场”的实践。
刘邦出身乡村,带着一群屠夫、车夫、吹鼓手、渔民甚至大盗出身的兄弟打天下,最终当上皇帝。刚登基的时候,刘邦很讨厌繁琐的礼仪。结果文臣武将仍和以前一样,与他勾肩搭背,称兄道弟。有的人喝醉了,甚至拨出剑乱砍大殿的柱子。根本没有后来中国皇帝与君臣之间那种尊卑有序的状态。
这下子可就压制了刘邦的“气场”,面对这些平日里嘻嘻哈哈的旧臣,新皇帝很不高兴,于是就请儒生叔孙通来编制“朝仪”。据说叔孙通搬来夏商周几朝几代的旧礼,东挑西捡合成“朝仪”。还在野外搭帐篷,扎出稻草人,反复演练。正式“举礼”的那天,群臣向皇帝三跪九叩。现场还有大批御史,发现谁不遵守朝仪,当场就把他拖出去。
中国封建王朝绵延两千年的朝廷礼制就是这个时候定下的。望着下面的群臣,刘邦高兴地说:我这才知道当皇帝的意思啊。而在那之前,即使儒家祖师孔子面见各国国君时都不用下跪,君臣双方相对“长跪”,平等交谈。电影《孔子》里面甚至有这样的情节:国君坐在那里,臣子可以在他面前走来走去,比比划划进行辩论。刘邦将中国皇帝的“气场”一下子提升起来,直到两千年后。
中国古代皇帝是这样,地方官也要用各种人为的环境布置来提升“气场”。当时县衙都要建在县城的高处,子民们有事要从坡地走上来,一边走,一边从仰视中感受官府的威仪。
看到这里大家会说,所谓“气场”不过就是摆谱嘛。是的,如果考察上述“气场培训班”的内容,不过就是俗话中的“摆谱”,通过布置环境抬起一些人的声势,让其他人觉得自己矮一头。
其实,“气场”这个概念源自社交心理学,原文是“personal atmosphere”,直译可译成“个性化的氛围”。也就是说,在社交活动中,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行为,在周围形成特殊的气氛影响他人。这里面包括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他的学识,他的修养等各方面内容。
然而,要练就这些内在的个人魅力绝非一日之功,甚至必须有几十年的生活积累。所以,短平快的所谓“气场培训”着重于这些花架子,便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