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南京市古鸡鸣寺入口旁的北极岩人防工程纳凉点内却是凉风习习。几位游客走进后,边饮茶水边翻书报,药箱、饮水机、绿植等点缀其间,舒适惬意。
这是南京今年开放的22处人防工程纳凉点之一。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自7月2日开放以来,这些经过持续更新完善的“清凉堡垒”不仅成为市民消暑好去处,更成为集教育、文化、娱乐、便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民生服务平台。
人防工程变身多功能乐园
7月6日上午9时,南京市鼓楼区狮子山人防工程纳凉点已经开门,市民三三两两,陆续前来纳凉。运营方工作人员也早早上岗,对通风及供电设备进行了常规检查。
短短半个小时,有近100人进入纳凉点。在互动体验区,一名中学生正随跳舞机屏幕的提示舞动身体,乐此不疲,身后还有几名少年在排队等候。隔壁健身角处,几名市民在跑步机、动感单车、背部按摩器等健身器材上边运动边聊家常。阅读区成了“带娃天地”,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在这里学习,或查阅书籍,或沉静阅读。退休教师张明德戴着老花镜,给五六个孩子讲述南京保卫战的历史,他身后的书架上,“国防教育”专柜里整齐摆放着《人民防空知识手册》和《城市防空袭常识》等。
雨花台烈士陵园北门旁的雨花山人防工程纳凉点内则呈现出另一番“市井风情”。新设的便民服务点前排起了队,王师傅的推剪在顾客发间灵巧游走,10分钟就理好一个清爽的平头;旁边的修鞋摊前,李师傅正给一只脱胶的皮鞋上线;往里走几步的义诊小站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在为老人量血压,桌上的防暑药箱贴着“人丹、风油精免费取用”的标签。
“为让市民享受到更敞亮、更安全的消夏时光,今年我们对人防工程通道内照明系统进行了改造,排布更加均匀密集。”雨花山人防工程纳凉点现场负责人指着顶部排列整齐的灯管介绍。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顶部新安装的通风设备正徐徐送风,空气净化系统指示灯显示的“优良”散发出绿色光晕。
市民“清凉一夏”的“心头好”
7月5日午后,北极岩人防工程纳凉点迎来特殊访客——来自广州的游客陈思敏一家。刚游览完鸡鸣寺的他们满脸通红,走进纳凉点后顿时长舒一口气,“没想到景区旁藏着‘天然空调房’,比打车回酒店舒服多了!”
陈思敏5岁的儿子立刻被墙上的展板吸引,一面是图文并茂的“国防动员知识科普”,另一面则是精美的“南京地标建筑掠影”——从明城墙到紫峰大厦,浓缩了金陵城的古今风貌。小家伙踮着脚,好奇地指着中山陵的图片问妈妈:“我们明天去这里吗?”工作人员适时送上一份《南京旅游指南》,孩子开心地接过翻看了起来。
“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来这儿‘蹭空调’,特别凉快。”7月7日上午,在八字山人防工程纳凉点内,晨练归来的周建国老人用毛巾擦着汗,熟门熟路地走到饮水机前接水。他的老伴从手提袋里取出象棋,转眼就和老邻居在棋桌前“厮杀”起来。
“第一次来是带孙子来玩,当时他还在上小学,现在已经是大学生了。”市民李洪梅是住在附近的老南京人,对位于鼓楼区广州路229号的菠萝山人防工程纳凉点很熟悉,“每年差不多梅雨季一过就开放,除了凉快,还有水喝、有书看、有免费的无线网,一应俱全。”李洪梅拿出手机,打开短视频划了几下,向记者展示,“你瞧瞧,网速还挺快!”
“这里比在家里吹空调舒服。”带着双胞胎孙子走进小区内煦康苑人防工程纳凉点的吴阿姨算了一笔账,“家里两台空调开一天要20多元电费,这里免费,还有差不多大的孩子跟他们一起玩,省心又省钱。”
志愿服务拓展幸福空间
7月7日下午1时,外卖小哥程亮在北极岩人防工程纳凉点的“爱心驿站”拿了一瓶藿香正气水一饮而尽,然后转身骑上电动自行车奔往下一个送餐点。“现在南京很多地方都为我们快递员、外卖小哥等在高温天气需要长时间奔波在户外的劳动者设置了驿站,发自内心地觉得很幸福。”他说。
改变不仅体现在服务群体的拓展。据了解,为确保纳凉点有序运行,市国动办组建志愿服务队,在人流量大的场所提供引导、高温应急服务等。栖霞区栖霞街道银矿地质社区还别出心裁,携手南京中医药大学生志愿服务队、瑞芝康健居家养老服务站,将健康服务送进人防工程纳凉点。
据了解,为方便市民尤其是外地游客能快速找到附近的人防工程纳凉点,市国动办通过“我的南京”App发布南京人防工程纳凉点地图和人防工程纳凉点一览表,可轻松查询到附近的纳凉点。
近日连续高温,南京市国动办以“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为抓手向高温“宣战”,人防工程纳凉点为市民游客撑起一片“清凉天空”,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空间。(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余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