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教育改革并无期待——答《温州教育》林日正先生

2013/7/20   点击数:1480

[作者] 李英强

[单位] 李英强

[摘要] 立人的公益项目从大的方面来看,分三块:立人乡村图书馆、立人大学、立人公益学堂。立人图书馆主要服务的是6-18岁乡村青少年,为其提供“基于阅读的自主教育和开放教育”;立人大学服务的是18-22岁,高中毕业以后、大学毕业之前的青年,不局限于乡村,希望帮助他们“突破大学围墙,实现自我成长”;立人学堂则服务的是大学毕业之后准备进入公益领域工作的青年,希望帮助他们成为民间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和行动者。

[关键词]  教育改革 温州教育 立人



1请简介一下立人公益项目有哪几个?它们分别是怎样定位的?专职和兼职人员有多少人?

立人的公益项目从大的方面来看,分三块:立人乡村图书馆、立人大学、立人公益学堂。立人图书馆主要服务的是6-18岁乡村青少年,为其提供“基于阅读的自主教育和开放教育”;立人大学服务的是18-22岁,高中毕业以后、大学毕业之前的青年,不局限于乡村,希望帮助他们“突破大学围墙,实现自我成长”;立人学堂则服务的是大学毕业之后准备进入公益领域工作的青年,希望帮助他们成为民间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和行动者。

目前发展相对成熟的是立人乡村图书馆,有全职员工8人、1年期以上专职志愿者20人、兼职员工1人;立人大学有全职员工1人,兼职义工40多人;立人学堂仅有兼职员工1人。

2为何要做立人乡村图书馆?立人目前的公益合作伙伴有哪些?

最初的愿望很简单,希望为乡村青少年在应试教育之外提供一些以好书为主的教育资源和成长机会。

立人图书馆目前最重要的公益合作伙伴是心平公益基金会,心平专注于乡村图书馆和大学生成长领域,对立人的发展支持很大。

3“站在领奖台上的时候,我感到很羞愧,我做了什么,值得人们的夸耀呢。我不过追随自己的内心,听从妻子的意见,回到乡村,做了一点教育的探索而已。”非常欣赏此类话语。在您从事立人公益活动中,您的精神力量来自于哪儿?

2007年刚开始做乡村图书馆的时候,我是个追求知行合一的自由主义者,希望身体力行、实践自由,“把我所知道的自由的奥秘告诉更多人”;2008年8月以后,我是一个认识到人是全然败坏,道德和行动无法救拔自身的基督徒,唯独依靠上帝的恩典而活。

4最近,刚刚看到您发布的招募人才的视频短片。自2007年创办立人以来,人才是否一直是您遭遇的最大困难?

最大的困难有三个方面:1、应试教育造成的整体氛围,整个社会包括教育界对阅读的不重视;2、优秀的既有理想主义热情又能脚踏实地克服困难的立人之人不好找,找到也不容易留住;3、资金上的困难。这其中最难的还是第二点。

因为立人所做的是基于图书馆基于阅读的自主教育和开放教育探索,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新事物,没有现成的人才可以直接来做事,都必须在实践中成长;而立人的公益性质、乡村工作环境,都让很多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人望而却步。进入立人专职团队的都是相当有超越性有行动力的人,然而要让这些人在民间公益教育事业中不断成长,立人面临的挑战还很多很大。

随着立人事业的成长,对各方面的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日趋迫切,运营、人力、传播、财务、筹款、教育研究等各个方面都需要专业人才加盟。因外界常以为立人仅需要图书馆管理员,所以我拍了一小段视频来说明“立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5中国民间的NGO组织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人才、资金、管理和政策壁垒等诸多困难,您觉得立人的发展前景如何?

一颗种子将来会长成什么样,环境当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颗什么样的种子。立人所倡导的“基于阅读的自主教育和开放教育”,在行动方面所坚持的“本地化、县域化、平台化、专业化”发展方向,在资源筹集方面所坚持的“社会化广泛参与”,我认为都是很好的,是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的。

如果未来几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经济震荡,或剧烈的社会危机,立人的发展不会有太大问题。从这方面来看,和民间其他社会组织,包括各种企业一样,立人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大环境息息相关。覆巢之下无完卵,大浪推动弄潮儿。“立人”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核心命题之一,即使将来社会秩序发生剧烈改变,立人也不会过时,可能会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6今年4月20日,温州肯恩大学(筹)学生会曾邀请蔡朝阳来温做立人LAT分享会NO.3(蔡朝阳《以自由看待教育》)。想问一问:LAT学思分享会的理念和价值有什么?

LAT是学习TED,又有自己特色的一个活动。LAT侧重的不是值得传播的“IDEA”,而是值得认识的人,是人何以成为“人”。所以,LAT的重点是请有故事的人分享他的读书、思考、做事的经历,分享他的生命故事。LAT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教育项目,不是一个简单的讲座活动。

在中国今天的环境中,青年的普遍迷惘,很重要的原因是价值观的断裂和空虚,在师长中间他们很难看到可为师表的人。道理和认识虽然有力量,但是若不能“道成肉身”,让青年看到生活的真实可能性,他们就不能从中得到真正的教益。LAT希望对此有所贡献。

7其实,要促进教育的改良有许多种路径,您觉得中小学教师可以做怎样的努力?您是否尝试着跟他们的合作?

好像是朱永新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关上教室的门,你就是这里的国王。意思是中小学教师有非常大的教育实践的空间。从新教育这些年的发展当中,我们确实也看到了有主动行动意愿的教师可以做出怎样了不起的成绩。立人这些年在各个地方也遇到许多有想法的老师,每个学校总有一两个,两三个独立特行的老师,他们能够理解阅读的重要性,他们和立人分馆有许多的合作。

立人今年和心平基金会、《教育家》杂志合作开始一个新的项目:燃灯者计划。这个项目主要支持乡村小学教师在自己的班级里面开展阅读活动,我们会给以图书、书架以及其他相关的支持。详情请搜索“燃灯者计划”来了解。

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学习者,通过学习来不断更新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挣脱应试教育体制的捆绑,成为一个“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的师者。

8您的文集中有《人很容易变成自己所反对的人》一文,该文写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本来就是其乐无限的,是不需要坚持的。将来有一天如果我不在立人做了,最有可能的情况是:立人已经足够成熟,团队中的年轻人足可胜任其发展,我就可以干别的事情去了。”近6年的教育公益行动中,您对当下80、90的新新人类充满信心吗?

立人团队大多都是85后,现在90后也越来越多了。我和他们合作了好几年,感觉他们并非新新人类,只是在相对宽容和优裕的环境中长大,因为信息的封锁而缺乏对本土历史的真切了解和对本土社会的整体认知。人都是慢慢长大,每个人生命的成长都是一段长长的路。相对于85后的人,70年代之前的人从社会现实中得到的教育比较多,但是也正因为此,如今三四十岁的人大多犬儒、混世且自以为高明,不如二十多岁的人勇敢。

人都是自私、愚蠢而短视的,每一代人都容易看自己高过其他世代的人。我对90后的年轻朋友并不抱过多的指望,如果要谈改变,就从自身开始;自己做不到的,对他人更不必苛责。

9《南方周末》曾于2011年8月对立人大学做报道。请问:为何要做立人大学?您觉得理想的大学是什么样的?

今日大学,多是“聚天下英才而毁之”。目前的社会空间逼仄,能做的也非常有限,我们希望利用这有限的空间,引导一些青年朋友不要误入泥淖,自误误人,而是自觉觉他,知行合一,为自己的成人成才担负起责任来。立人大学提倡自主学习、开放教育,提倡学生“一起办学”,倡导学生阅读经典、从身边开始做些力所能及的追求公共利益的事情,这些都是简单而平易的。

理想的大学是教人追求真理,追求自由、公义的,现实之中,并无这样的理想大学。我们要做的,并非理想主义的乌托邦,而是基于真实世界的认知和行动。

10请介绍一下立人大学目前的师资情况?他们为什么愿意跟您合作?需要给他们支付一定的讲课费吗?

立人大学的老师当中颇有一些权威学者,也有一些并无盛名但功底深厚的青年学者,名单甚长,可从立大相关网站上看到,恕我不一一列举。他们愿意和立人大学合作,并非是立大本身有什么不得了的东西,而是他们本来就希望为青年人的成长做些事情,正好有立大这样一个开放的平台出现。

因为老师们是为自己的教育理想而行动,自然无需付给讲课费,恐怕一些老师自己还要贴补不少费用在其中。

11您的孩子多大,他将会接受怎样的一种教育?

我的女儿刚满2岁。她将来会到我们教会的圣约归正学堂接受古典基督教教育。

12您期待中国教育有着怎样的变革?

我对教育改革并无期待。教育制度是整个社会制度的一环,不大可能先于社会制度的转型而异军突起,发生什么实质性的变革。

对于教育,我所寄望者,主要是父母的觉醒和自救。孩童的成长,父母要负最大的责任。今天应试教育登峰造极,毁人不倦,最可悲的不是教师的顺从与帮凶,而是父母的袖手和放任。

【本文系回答《温州教育》杂志林日正先生的提问,删节版已发表于该杂志2013年6月号。标题是发表博文时作者添加的。】

原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73584f1e0101dyk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