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立人同仁的“每周一信”之7:“变成一支队伍”,不是要你做超人
2013/3/11 点击数:1307
[作者] 李英强
[单位] 李英强
[摘要] 上周的信发出后,得到了熊培云图书馆负责义工曲婷的回复。她把回复直接贴在官网的博客频道,题目很简洁有力:《我无法成为一支队伍》,我看到有不少同仁也跟帖回复。
各位亲爱的同仁:
上周的信发出后,得到了熊培云图书馆负责义工曲婷的回复。她把回复直接贴在官网的博客频道,题目很简洁有力:《我无法成为一支队伍》,我看到有不少同仁也跟帖回复。
我要谢谢曲婷,她是第一个给我的“每周一信”回信的人!我每个星期的一封信,有几个目标:首先是就分馆工作和立人整体工作中最容易遇到、最重要的一些问题,把我这些年从实践和思考得来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其次是希望和分馆同仁建立起一个经常的稳定的沟通渠道,帮助大家解决一些普遍存在的困难和疑惑;其三是希望借此方式监督自己养成一个每周写作的习惯,顺便给大家的博客写作带个头。曲婷的回信中所提到的问题可能在其它分馆同仁那里也或多或少存在,所以我想再写一封信给大家来说一下为什么我要鼓励大家每一个人都变成一支队伍。
从一开始,立人就有一个非常要命的特点:我们的分馆与分馆之间相隔几百上千里,同事之间的交流一般都是跨省的。随着立人分馆在2010年和2011年的扩展,立人分馆覆盖了超过10个省份,日常的交流只能通过网络来进行。从2008年开始,立人就依靠邮件组和网络电话会议(先后用过skype、WebEX和YY)来实现日常的沟通。在2011年之前,团队人员规模还没有超过15人的时候,这种沟通还是比较有效率的。我们的邮件组经常有非常深入的讨论,每周例会也能做到既交换了信息又做了情感交流。到2011年之后,这种交流逐渐失效,以至于在很多时候,2011年之后才加入立人的同事会很奇怪在立人怎么会有那么冗长而言之无物的例会。我们曾尝试设立大区,使每个大区内部的人数不超过15人。大区提高了沟通效率,但带来了许多其他的困难。去年8月我们决定实施员工和义工的分流,让一部分愿意长期在立人工作且有能力承担管理任务的同事成为员工,而这些员工的日常工作主要是为分馆提供服务,帮助分馆的长期志愿者成长,也帮助分馆成长。这个改革到目前还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立人办公室对分馆的支持还是很不够,但我们已经走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上,并且今年以来我们在办公室各个部门之间所做的调整对这种支持是更为有利的。
我说上面这一段话的核心意思是:分馆同仁普遍会感觉到的“孤独感”,缺乏“集体的温暖感”,缺少“组织的支持”,这个问题是一个由来已久,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我们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但到目前还没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网络工具能提供的毕竟只是一种“弱连接”,人与人之间的“强连接”,没有面对面的交流,没有实际共事的经历,是很难建立起来的;即使建立起来,也很脆弱,经不起考验,很难有效的持续下去。
我建议分馆同仁把自己变成一支队伍,恰恰是为了克服这个问题而提出来的。与其期待远程的精神共同体的温暖,不如就近努力,在自己的身边打造出一个小小的共同体来。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图书馆的平台上,建起一支关注、支持以阅读为基础的立人教育事业的队伍来,近的有本地理事、学生义工、教师义工和居民义工,远的有到馆服务过的短期志愿者和长期支持本馆的立人之友。你工作上的困难有人分担,你取得的成绩有人分享,你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作为一个“领导者”(德鲁克意义上的)来工作,让各种人都能在分馆的平台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得到自己的收获。如果能做到这样,我相信一定的时期以内,孤独感的问题一定可以基本解决。
我在三馆曾经住过半年左右,对那里的风景之优美至今记忆犹新。从三馆那条街往下走,不远处就是石城堡。石城堡上有个庙,叫堡源寺,住持和尚法号悟寂,他1996年就因唐仲容的介绍来到这里,潜心研究唯识宗佛法,后来成为国内很有影响力的一个法师。别看小小的堡源寺,每年做法会时,附近来参加的乡民几百上千人;平时住在庙里学佛的,从成都、上海等地来的居士,也常常有一二十人。在我看来,堡源寺是一所非常成功的学校,既是一所佛学院,也是一所教化民众的成人学校。悟寂和尚有什么特异功能吗?没有。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通过自主学习而实现个人成长,并把这种学习机制带给许多人的“校长”。有机会去三馆的同仁,建议你去堡源寺走走,看看他们是怎样的从一个人变成了一支队伍。你可以访谈一下那些住在庙中的居士,问问他们是如何自我管理的,又是如何为寺庙做出自己的贡献的。
石城堡的石阶
2009年刚开馆时的唐仲容图书馆
分馆同仁日常面临的除了孤独感以外,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是“成就感”的问题。很多时候,分馆的工作就是很琐碎的,一天又一天,生活似乎总在重复,好多的时间在处理图书,好多的时间在和学生聊天,然而,他们的心事总是在不停的重复,他们的困难你也爱莫能助。慢慢的你被这些细碎的事情淹没,看看其他分馆,好像也好不到哪里去,这个时候你就难免要怀疑,立人所走的真的是一条正确的路吗?
如果你能从义工小组开始把你的队伍拉起来,你的感觉会不太一样。很多事情,都是学生可以自己来做的。更多的事情,是在立人分馆这个平台上,很多人可以一起努力的。当你把这些事情当做自己一个人的事情,你肯定做不好,你还会特别累;当你学着把图书馆做成一个开放的平台,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你会比较轻松,你也会看到自己所负责的这个图书馆一天天的成长起来。
当然,要亲自体验到分馆的成长,还是需要一些时间。想想悟寂法师吧,最初有很多年,他就是一个人在石城堡上读书思考,一点一点的把堡源寺建起来。早年进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很多人终其一生,十几年,几十年的传教,也只有微乎其微的几个几十个人受洗。从当时看来,谁能看到有什么成绩呢?那些带着爱来到中国,把生命留在中国的人,谁又知道今天中国会结出那么多福音的果实来呢?
亲爱的各位同仁,当我建议你要把自己变成一支队伍的时候,我所提示的是一种工作的方法,这个方法的关键词是“开放”。用这种方法来工作,你可以更容易的解决我们分馆工作面临的那些长期而艰巨的困难。我不是要你做超人,让自己变成三头六臂,能自己解决所有问题。你负责一个分馆是这样,立人作为一个整体也是这样。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限的,只有让更多有限的个体在一个开放的平台上为共同的目标努力,我们才能突破资源的限制,做出一点有意思的事情来。
祝大家新学期的工作顺利,各分馆的阅读推广工作都能有大的进步!
爱你们每一个人胜过爱立人事业的,英强
2013年3月10日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