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虚拟馆内服务”到“虚拟馆外服务”的思维转向——从时光网的刘总谈起

2011/8/26   点击数:1736

[作者] 此方月

[单位] 此方月的博客

[摘要] “我在藏书量超过 400万册的省级图书馆,工作过3 年。在工作中我练就了一种特异功能,就是能最精准的把最好的书推荐给读者!一本书,拿起来一翻,我就知道好坏,就像美食家的鼻子和味觉都比普通人敏感一样!关于读书,你有什么困惑,尽管问我。但是我能力有限,只精通文史哲类的书籍。如果你对这类书籍,有兴趣,我可以为你答疑解惑!”

[关键词]  电影 时光网 宣言



喜欢看电影的人相信都知道时光网。最近上时光网的,相信都知道“刘总”——图书帝。

他的宣言是这样的:

“我在藏书量超过 400万册的省级图书馆,工作过3 年。在工作中我练就了一种特异功能,就是能最精准的把最好的书推荐给读者!一本书,拿起来一翻,我就知道好坏,就像美食家的鼻子和味觉都比普通人敏感一样!关于读书,你有什么困惑,尽管问我。但是我能力有限,只精通文史哲类的书籍。如果你对这类书籍,有兴趣,我可以为你答疑解惑!” (http://group.mtime.com/xixian/discussion/1800403/)

这个宣言,很快被冠以“时光惊现图书帝,快来围观”的题目登上首页。目前点击达到6000多,回复200多,求推荐的留言数不胜数。

数字时代不需要图书馆员?反驳就 在这里。

然而,有点心存侥幸且痛快的反驳之后,我静默了。

Tom Peters曾经在《Librarianship in virtual worlds》中论及构建图书馆虚拟社区的十大条件,当然,这里的虚拟社区,指的是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完完全全为图书馆定制的社区,类似于读者交流之类的场所。

然而,这事实上属于虚拟意义的“馆内服务”,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和我们费尽嘴皮倡导的“主动服务”互相违背;它丝毫没有想到,网络时代图书馆应该如何体现跨越围墙的影响力(事实上,它还帮自己建了一道墙)。

图书馆并不是不追求新型的应用。博客,人人网,新浪微博。等等。然而,我们渐渐地将这些应用看成宣传的工具,他们原本所应当具有的最重要的属性——“交流”却被忽略了。

杭州图书馆的粉丝近一万之数,但大部分微博的评论不超过十条。交流的频率相对是比较低的。而事实上,杭州图书馆在这方面已是领头羊的行列了。

交流做得比较好的,以 “图书馆”为名的微博是“单向街图书馆”,评论大部分在数十条左右,但。。它不是图书馆,它是书店。

深入社区,强化交流。

对于图 书馆,这不是虚拟时代才出现的箴言。

这是一篇哗众取宠的文章,《从“虚拟馆内服务”到“虚拟馆外服务”的思维转向》,思维一直没有转向,我们一直知道要朝某个方向走,但走着走着下面有了垒土,逐渐走上了坡道,我们就暗暗感叹“应该改道了”。

但,我们一直追逐的那块金牌依然 在那里静躺。

(刘总是以业余服务而非图书馆员的身份出现在这个虚拟社区中,您的推荐出于一种兴趣而非工作的需要,倘若你在书社会或其他地方看到本文而感到压力,并非笔者的初衷,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劳烦您通过邮件或其留言等告知,我将马上删掉相关内容)

原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4a09cb0100u51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