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海安两家社区食堂陆续开业,为老年群体和社区居民提供了家门口就餐的便利与实惠。据悉,南通市范围内社区食堂正在不断拓展,主城区崇川已建成30多家社区食堂。从老年人不再为“做一顿吃几顿”而发愁,到邻里之间餐饮和社交需求同步满足,当“家门口食堂”的民生愿景落地为多层次的助餐服务体系,社区食堂的基层探索实践,不仅解决“民以食为天”的头等大事,更是基层治理现代化提升的生动缩影,其背后可持续发展的密码,值得深入探寻。
精准服务对接“民之所需”。社区食堂的生命力源于精准对接“民之所需”的服务逻辑。南通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老年人的吃饭问题更为严峻。从每天蹲点观察、服务、记录,到精准掌握每天堂吃和外带人数,社区食堂赢得民心,运营背后离不开社区组织对居民需求的精准把脉。一份份热乎可口的饭菜,消解了老年人的饮食焦虑,更是一份晚年生活的尊严保障。社区食堂照应的不仅是老年人的“吃饭难”问题,为上班族定制的“快捷套餐”、为亲子家庭准备的儿童餐椅与卡通餐盘、为残障人士提供的无障碍就餐通道……不同人群的加入,暖心的细节,让社区食堂成为“全龄友好”的生活驿站。服务精准度越高,居民的依赖感越强,社区食堂也就越能长效稳定运营,在老百姓口碑中扎根生长。
资源整合破解“运营困局”。社区食堂的兴起、建设、运营,关门倒闭的不在少数,其运营成本与经济效益两者关系需要细致衡量。如何兼顾“公益”与“效益”的平衡,是破解社区食堂运营困局的关键。经营主体以社区组织为主,往往周边配套设施并不完善,居住人口密集且老年人比例较高,首要特征凸显公益属性,主要服务对象是保障老年群体,做好客流量的摸底和预估,场地选择以社区集体组织闲置场所,通过政府补贴、企业赞助、社会志愿等方式,成本控制最低化。热闹繁华的社区地段,餐饮企业较多,建立企业为主的社区餐饮圈模式,比如海门日新新村社区将商业空间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民生福祉,企业提供价格实惠的菜品,面向老年人折扣的优惠活动,政府进行税收减免、消费补贴等,在配套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做好跟进提升。县(市、区)的基层实践正是给出了兼顾公益和经济效益的思路:政府、企业、社会多方联动,搭建起资源共享的平台,创设“政府+市场”“党建引领+商圈赋能”等运营模式,形成“政府托底、市场助力、社会参与”的合力。
功能释放共筑“美好家园”。社区食堂给予的不仅是烟火气中的温暖关照,当社区服务、居民互动、技术支撑等活力元素在这方空间碰撞融合时,社区食堂便展现出其作为基层社会治理新载体的深层价值。海安多家社区食堂充分释放物理空间功能,有化身协商议事的“邻里会客厅”,有被群众称为反诈的“暖心堡垒”,有餐前餐后健康监测的食堂智慧数据平台……志愿服务、居民自治等社区内生力量被激发,矛盾调节、民意收集、阅读休闲等社区事项在这里进行……当物理空间转化为凝聚人心的精神场域,社区食堂已然成为党群服务矩阵中重要的站点,本质上是基层治理智慧的具象化表达。
(作者范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