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城”中聆听建筑的深情诉说……
4月27日,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民政厅、省住建厅、省商务厅、团省委、省方志办联合主办,南京市委宣传部等单位承办的江苏省暨南京市“读城”行动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启动。
古城浓缩了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延续了一个城市的文化根脉,是一个城市对外形象展示的名片,更是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读城”行动以“大众参与的城市文化活动”为主旨,以“阅读建筑”“阅读地名”“阅读老字号”为主线,通过发掘城市文化载体中的人文故事和文化价值,引导广大市民和游客在感悟城市文化魅力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通过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建筑是富有生命的东西,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贴地的音符。俄国著名剧作家果戈理的一句名言:“当诗歌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建筑在说话。”果戈理认为,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时代的缩影”,若失去老建筑,城市将丧失灵魂。建筑作为“沉默见证者”,当其他艺术形式因时代变迁失语时,建筑仍能通过空间、结构、风格等物理特征,向未来世代传递特定时代的审美、技术与社会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建筑自古以来在世界上就具有重大影响,同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并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相对于另外两大体系,中国建筑历史更加悠久、体系更加完整、更加注重自然和生活。”历史建筑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记忆,成为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乡愁。建筑能够超越时间限制,以物质形态持续传递历史信息。当前,我国认定历史建筑6.72万处,一处处老街区、老胡同、老里弄纳入保护范围,老建筑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进一步被看见。
老建筑是城市文化的根基,若未妥善保护,其历史叙事功能将“湮没在尘埃中”,导致城市文化“无从谈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我们要在规划引领上显创意。街区更新规划,不仅要在物理空间、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上下功夫,更要将文化融入到规划的各个方面、渗透到规划的各个环节,特别要体现有生活气息的市井文化,有文化创意的生产力布局,有风情浓郁的文化生态,有市场广阔的文化消费,有创新创造创未来的生机。要注重规划的弹性、人性和经济性,变“削足适履”的强制适应为“水到渠成”的柔性引领,使发展规划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未来融合的需要,当下更新的实际需要,又契合文化内涵的彰显,更能以用户思维为导向,满足当地老百姓的实际需求。
利用是保护的拓展,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活化利用,重在保护与传承。广东佛山的吴家大院办起地方特色文化展,安徽黄山的古民居知还山庄里建起村史馆,福建厦门的延平戏院恢复观演剧场功能……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发挥历史建筑讲述历史、展示文化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激活其原有的公共服务功能,让更多人走进、了解和使用它们,老建筑才更有“存在感”和“活跃度”。在“读城”中聆听建筑的深情诉说……随着更多新探索取得实效,历史建筑在城市更新发展、群众生产生活中必将展现更大活力。(周雄)
责任编辑:董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