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季江苏多地持续天晴少雨 !科学指导+智慧农业,为农作物“解渴”
2025-05-02 18:32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叶真  
1

进入5月,气温节节攀升,今年开春以来,我省遭遇接连的天晴少雨天气。气象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4月,全国平均气温12.95℃,为1961年有完整观测记录以来第三暖的4月,我省平均气温为同期最高,同时,2到4月,我省降水量较常年偏少40%。“抗旱”成为今年春耕工作中的关键词。在田间地头,农业科技工作者们正在为种植户们解决难题,在现代化的农场里,智慧农业大显身手。

田间地头,农业科技者贴心指导

“朱教授,您看这麦子,叶子都开始打卷了!”4月底,在盐城大丰草庙镇的麦田里,桂丰家庭农场的负责人李生桂指着略显干黄的麦苗,焦急地向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扬州大学农学院的朱新开教授求助。

朱新开在田间向种植户了解情况

只见朱新开俯身拨开麦丛,手指探入土层。“土壤湿度比想象中乐观!”他捻着略带潮气的泥土向李生桂和周围的种植户们展示,“3月初的那次降雨很关键,加上本地是夜潮土,目前仅是土表有点偏旱。现在要把握水肥协同,在下午4点之后适量喷灌,结合无人机喷施叶面肥和调节剂,可以有效缓解当前旱情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那喷灌有什么注意要点?”李生桂焦急地问道。“需要模仿细雨模式,控制好水量,让水分均匀渗透到土壤中……”朱新开继续耐心讲解。

阳光炙热,朱新开的脸上渗出汗珠。他的微信也正时不时推送消息。“当前全省小麦受旱面积突破400万亩。眼下正值小麦开花和籽粒灌浆的关键期,这段时间我们都在田里。大家有问题也会邀请我们去看看。”朱新开告诉记者,团队已经进行了“线上问诊+线下指导”全覆盖,种植户有问题可以将疑问和图片发送到小程序上,团队会给予解答指导。

几个月来,朱新开团队依托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已经在盐城、泰州、淮安、苏州、徐州、连云港等多地进行了20多场专题培训,到30个乡镇实地指导种植大户做好春管工作。

持续的少雨天气同样让扬中市部分果园面临困难。当前正值桃树果实快速生长期,土壤干旱影响桃子的生长。

在扬中市新坝镇,桃农张师傅面对着自家10余亩的果园正犯愁:“按照以往经验,这个季节如果水多了会导致土壤水分过多,不利于桃树坐果。不过,面对桃园土壤水分严重不足,如果一下水浇多了同时也会降低土壤影响果实。”

得知张师傅的“难题”后,扬州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果树团队负责人谢兆森教授带领团队前往桃园“把脉问诊”:“大水漫灌会损伤毛细根,我们建议改用滴灌带精准补水,这样既能节约用水量,又能确保水分直达根系。”在查看了桃树的生长情况后,谢兆森提醒张师傅,天旱树弱,蚜虫更易肆虐,可以在果园悬挂黄色粘虫板,利用蚜虫的趋黄性诱杀。同时可以采用生物农药开展果树病虫害防治。

科技助力 让粮食收成更有保障

在常熟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万亩麦田里,一架搭载多光谱传感器的无人机正在匀速巡航,实时采集麦苗的叶面温度、水分含量及长势数据。与此同时,埋设在土壤中的物联网传感器将墒情数据同步传输至云端。这套由扬州大学农学院孙成明教授和刘涛副教授团队共同研发的“空-地”协同智慧灌溉系统,正在为小麦精准“解渴”。

“传统灌溉模式往往依赖于农户经验和固定周期,不仅水资源利用率低,还容易导致土壤板结,影响小麦根系发育。”刘涛手持智能终端,向记者展示着实时监测数据,“我们研发的系统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和智能算法,实现了从‘经验灌溉’到‘数据驱动’的精准调控,让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

走进园区智慧农业指挥中心,记者看到,巨大的显示屏上动态更新的三维地图清晰展示着不同地块的墒情分布、作物长势等关键指标。“这里是整个智慧灌溉系统的‘大脑’,负责整合无人机传回的遥感信息以及土壤传感器收集的数据。”园区管理办公室规建部副部长毛曦介绍,“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系统能够快速生成每个区域的最佳灌溉方案,并通过智能灌溉设备精准执行。”当前,该系统已在苏州、盐城等江苏小麦主产区建立了多个示范基地,累计推广面积近1000亩。实际应用数据显示,相比传统漫灌方式,系统可节水30%—50%。

除了让已经种在地里的农作物们更好地“度过”难关,在实验室内,一些抗旱的新品种也正在培育中。近日,扬州大学农学院徐辰武教授带领的团队就首次揭示玉米根系抗旱的关键基因ZmbZIP89。

“现在,我们团队已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出多份育种新材料,预计7—10年内可实现抗旱新品种的田间应用。”徐辰武表示,“这项研究只是我们探索作物抗旱机制的起点。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根系生物学与分子育种的前沿交叉领域,建立起玉米根系‘基因-环境-表型’多维数据库,让成果惠及更多干旱地区,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我们的力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叶真

标签:
责编:程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