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道气长存——敬悼来新夏先生
2014/4/1 点击数:1640
[作者] 王启云
[单位] 盐城工学院图书馆
[摘要] 2014年3月31日晚9时许,有图书馆同人发QQ信息《91岁著名历史学家来新夏病逝 被誉“纵横三学”》。我的第一反应是:“哦?前两天还看到他喜笑颜开的样子。”。随手点击链接,发现信息来源为“凤凰网文化讯”,尽管有几分不情愿,但还是接受了这一事实。年逾九旬,仙归道山,并不稀奇,只是有几分不忍、不舍。随即通过微博等传播了那条信息。
2014年3月31日晚9时许,有图书馆同人发QQ信息《91岁著名历史学家来新夏病逝 被誉“纵横三学”》。我的第一反应是:“哦?前两天还看到他喜笑颜开的样子。”。随手点击链接,发现信息来源为“凤凰网文化讯”,尽管有几分不情愿,但还是接受了这一事实。年逾九旬,仙归道山,并不稀奇,只是有几分不忍、不舍。随即通过微博等传播了那条信息。
晚些时间,顾烨青兄发短信告知这一消息。今日上班,顾烨青告知在书社会以“另类”方式悼念来老,让我看看。我说:“来先生的东西睁眼闭眼都能接触到,我办公电脑用其《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增订本)垫高显示屏,不知道是否为“不敬”。我决定换一本。”我随即换了。读了顾烨青《转发旧文,悼念未到茶寿而逝的“四条汉子”老馆长来新夏先生》,那是2002年6月8日,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写给来先生八十华诞的祝词。我认为确实是一篇很好的悼念文字。
及至发现发出的微博亦有3条评论:“揖送老先生早及乐土!”(豫阳书苑),“窃以为九旬以上完全可以说无疾而终。敬悼老先生!”(陶唐_bright),“这是教科书中的名字。”(黄凤nj)我决定也写篇悼念文字。原本我是有所顾虑的:平凡如我,身无长物,是否冒昧?
我前文说“前两天还看到他喜笑颜开的样子”并非虚构,“来先生的东西睁眼闭眼都能接触到”也并非夸张。我是《阅读时代》、《今日阅读》等刊物的“老”读者,时常可以读到有关来先生的信息。孔夫子旧书网等许多网络平台也会偶遇来先生。有的文字配有照片,最近看过一篇(具体哪篇记不起来了),大概算是近照。我收藏的一些图书有数本是来先生的,比如《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等,与其相关的就更多了。昨晚还翻阅了徐雁先生的《藏书与读书》,因为我知道该书中有篇文字就是关于来先生的。
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曾与一位敬重的同乡通电话,他是我父亲的学生,比我年长一点(大一圈),但是学业突飞猛进,事业亦高歌猛进(博士后、教授、某高校二级学院院长)。我知道他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研究生毕业,我告知他我在某高校图书馆工作。我们该次通话的共同话题居然为来新夏先生。言辞间,我感受到他由衷地敬佩来先生的道德文章,另一方面意在勉励我向图书馆前辈来先生(来先生曾创办南开大学图书馆系,且曾任图书馆馆长)学习。此后数年,我确实进一步关注来先生。来先生在学界广受赞誉,且其学术生命“四季常青”,仅此两点,足以令我敬服不已!
“归去来兮”出自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指归隐乡里,有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意味,体现的是一种出世的超然脱俗人生观。借用过来悼念来先生,笔者以为恰到好处:归去来兮,道气长存!
原文连接: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3646&do=blog&id=78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