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书展”签名售书到“雷米咖啡馆”座谈(8月16日)
2013/8/18 点击数:3307
[作者] 秋禾话书
[单位] 秋禾话书
[摘要] 作为“开卷书坊”第二辑之一种的《旧书陈香》在上海辞书出版社问世后,恰遇第十届“上海书展”在上海展览馆举办,遂有8月15日至17日沪上之行。
癸巳秋上海书林二日记
作为“开卷书坊”第二辑之一种的《旧书陈香》在上海辞书出版社问世后,恰遇第十届“上海书展”在上海展览馆举办,遂有8月15日至17日沪上之行。
8月15日,周四,晴,热。南京—上海。
午饭后下楼赴南京火车站,遇局地雷雨。坐高铁行两小时至上海站,即转乘地铁1号线于人民广场站下,沿福州路步行近十分钟至吴宫大酒店入住九楼。
入夜,出酒店行至南京东路步行街观街景。近九时,宁文来电,遂携啤酒2瓶返室同饮,闲话一切。
8月16日,周五,晴,热,微风。在上海。
自助早餐后,上海奉贤书友、当代作家签名本收藏家金峰携其子张景清岩(小学六年级学生)坐早车一小时余到访,闲话一切。
按:金峰,1972年生,现为奉贤区排水运行管理中心职员。自小爱好文艺,习书画,好与文坛、书林、艺苑人士交往,自号“随想草堂主人”,以购求、收藏签名本为务。自2004年以来,先后在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图书馆、浙江萧山图书馆、江苏南通图书馆等地,举办“随想草堂藏签名书展”,受到读者欢迎。2009年以来,自费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著出版《草堂书影:名家签名本集粹》三集,分别有贾植芳、姜玉珍、陈子善(以上为第一集),徐开垒、来新夏、何满子(以上为第二集),赵丽宏、徐雁(以上为第三集)序。
余之序,作于前年冬,略谓,收藏“签名本”,“贵在要有书缘文谊的人情含量,要有钟书敬文的人文底蕴,至少也当有一种敬惜字纸的人间情怀。而力争藏本题签的‘唯一性’,尽量多地与作家、学者结缘,尽量多地拥有签名本书林中的奇葩奇花与异卉珍草,达到常人所难以企及的藏品种量,便是成就一位真正的‘签名本’收藏家的不传之秘了……‘读书是福,藏书求乐’,随想草堂主人乐于‘签名本’藏读活动而不疲,则其心灵之幸福也可知矣。”
宁文来电,《读书抽茧录》作者桑农、《我来晴好》作者范笑我,都已至吴宫大酒店大堂,遂下楼,同车前往位于静安区陕西北路457号的上海辞书出版社。至则刘小明先生已在社门口迎候。
十时半,上楼至会议室坐定,见余之《旧书陈香》责任编辑杨凯等,宾主闲叙契阔。余见书橱中陈列有各种版本《辞海》,即兴与刘毅强副总编辑略讲自己与《辞海》结缘故事,提议该社适时举办“我与《辞海》的故事”全国性征文活动,以为该社新一版《辞海》问世之暖场先声。
谈话间,社长何元龙先生进屋与作者们交谈片刻。随后余与桑农、范笑我、董宁文分别为该社编辑杨月音、吴艳萍、吕荣莉、霍丽丽等签名题词,并钤印留念。用工作快餐后,即赴上海书展现场。
至则但见人头攒动,气浪甚旺。至东一馆2楼世纪活动区C区,闻报端和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中心微博之签名售书预告讯息而至的读者,已端坐在候。13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陈子善先生应邀担任主持嘉宾站台,其“开场白”用语热烈而风趣。
限时六十分钟的签售活动开始,读者队伍中颇多以《秋禾书话》、《苍茫书城》、《故纸犹香》、《纸老,书未黄》等书,一并求签题者。其间有一位少女手捧一摞子书来到台前,说是为其老爸求签,不禁感动了一回。子善兄为其《雅集》一书签题“以书会友”四字,余则记得于《旧书陈香》扉页上敬题了“丹桂长诗书门第,黄金生勤俭人家”一联。求签人群中还有上海十大藏书家之一、旧平装书刊收藏家瞿永发先生,承告知不久将新辟一处旧书刊大卖场。忙碌中忽闻人群中有呼师之声,蓦然回头,乃是睽违多年的研学大弟子刘佳编辑(现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工作),手持方购四册新书也。至14时,签售活动结束,人群散去,遂合得一影留念。
众人驱车移步至刘总编所订之永康路88号上的“雷米咖啡馆”座谈。
按:“雷米咖啡馆”位于永康路与襄阳南路口转弯角子上的一幢三层小楼里,以前这幢老房子是一间名为“九星”的国营文化用品商店所在,方位是坐西北面朝东南。
永康路在1949年以前旧名“雷米路”(Route Remi),是一个叫做“雷米”的法国钟表商自己命名的,据说他是在第一个到上海经商的法国人,给当年的上海带来了“雷米洋行”、“雷米菜场”、“雷米坊”(今永康路109弄、175弄)、“雷米小学”及“咖啡文化”。
今年6月29日,上海作家、《现代家庭》杂志主编马尚龙在《青年报》上发表的随笔文章《雷米》中,对其主人谭米兰女士营造的法式沙龙与中国古典式家具相结合的室内氛围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个在有品位的女主人主导下的“上海客厅化”了的文化沙龙。我则在雷米咖啡馆嘉宾题名录上签名题词曰“文脉书缘”。
座谈活动仍由子善兄主持,宁文兄介绍来宾,由《今日阅读》编辑江少莉做现场录音记录。《文汇报》资深编辑、学者刘绪源,南京大学校友、法国文学翻译家马振騁,巴金纪念馆馆长周立民,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陈飞雪女士,浙江工业大学教授、现代诗人子张,江苏教育出版社艺术教育出版中心主任、书装设计家周晨,无锡冯其庸学术馆副馆长余新伟等,及“开卷书坊”各位作者、责任编辑共十余人出席,济济于一室,畅谈书人书事。大家高度评价董宁文十余年来坚持《开卷》编辑路线,形成当代民间读书界一道特异风景的人文贡献,余在致辞中提出,《开卷》与上海辞书出版社以“开卷书坊”为桥梁,对于沟通高端读者与民间阅读行为意义重大。
在座谈过程中,茶水、饮料之间,不时有新的水果盘和热的咖啡穿插其间,伴随着高挑出众的谭女士及其馆员们殷勤的笑容。座谈会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经理彭卫国兄招饮同人于福州路上的“老正兴菜馆”,借酒闲谈,尽欢而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