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一文的〈我忆巴金〉创作及出版始末》补
2011/10/7 点击数:286
[作者] 龚明德
[单位] 明德读书堂
[摘要] 二〇一一年十月上旬的黄金大假期间,最让我愉悦的文字因缘,是在这月三日印行的石家庄《藏书报》第三版上拜读到了宋海东《田一文的〈我忆巴金〉创作及出版始末》一文。真没想到,二十多年前我责编的一本小册子还引出这么一篇颇可赏读的好文章!
作者:龚明德 星期五 晴.《田一文的〈我忆巴金〉创作及出版始末》补
龚明德
二〇一一年十月上旬的黄金大假期间,最让我愉悦的文字因缘,是在这月三日印行的石家庄《藏书报》第三版上拜读到了宋海东《田一文的〈我忆巴金〉创作及出版始末》一文。真没想到,二十多年前我责编的一本小册子还引出这么一篇颇可赏读的好文章!
如果不是宋海东文章的提示,好多事不去细细翻查我那时的旧日记和私人档案,恐怕真还记忆不起来。
首先让我想起来的,当初的编辑出版构思是:《我忆巴金》既是每一本小册子的书名,也是这套书的总的丛书名,而且连封面设计也定下了,即只在封面上换作者与巴金的照片和作者姓名,格式、字号等图案符号等元素一律不变。我还请一位八十多岁的著名篆刻家专门为这套书刻治了好几枚“我忆巴金”的石质印章,最终由我选出一枚印在封底,表明“我忆巴金”是丛书。
再就是这套书的规模,当初也是颇为可观的。与巴金本人和巴金亲属如李济生等都反复商讨过,这套《我忆巴金》的作者全都为与巴金有过密切交往的老朋友,所写内容全为作者亲见亲历,至少也是亲自听闻来的。而且,行文要杜绝议论、杜绝抒情、杜绝发挥,就只白描记得起来的与巴金交往的一些史实细节。好像是在一次会议上,休息时我还请巴金的弟弟李济生详细列出了一个作者名单,印象中有王西彦、萧乾、沈从文等,当然也有巴金的直系亲属如李济生本人。但一谈到这套书的“市场”,我们都傻眼了。
还有,让我记忆起来的是,田一文这本《我忆巴金》能够公开出书,一定得提及颇有惺惺相惜人文情怀的当年主持《文汇读书周报》之“书人茶话”专版的刘绪源,他是我的一个朋友,虽未晤面,但我一直在他的版面发表文章。我深信,“书人茶话”会帮我这个忙的。果然,《我忆巴金》一出书,我的广告文章就在上海这家读书名报的名版之显著位置登出来了。发表的我的这篇广告文章末尾不仅有我责编的需要我包销的两本书的定价,还有汇款的详尽地址。如今的读者会想不到,我却连一本书也没送给刘绪源。
广告文章登出后,全国各地购书款源源汇来,我记得我是用作者稿费从出版发行部门代作者买来堆在我的办公桌四周,待一本一本售出后,我又把到手的售书款作为稿酬寄给武汉的田一文的遗属。另一本跟《我与巴金》同时销售的,是如今一书难求的张放著述《文苑星辰文苑风——中国现代文人漫考》这本书事书人美文结集。
这一回的“沿街叫卖”,我结交了至少一两百位文友。其中最年长的购书者是已有九十多岁的文坛名家章克标,我很快就为他老人家在我工作的出版社重印了他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问世的几乎已经被遗忘了的他的代表著作《文坛登龙术》。
结交朋友的同时,我也上了几次大当。其中一次是北京的一个自称是某空军报编辑的同行,这人要我先把两书各寄一百本给他,他写来长信说好一收到书很快就汇款给我。我一接信就挂号寄书,但此后再无讯息。可以想象,仅仅这一次的失误,该笔“生意”亏得我多伤心。
宋海东文章提到巴金致田一文的几十封信,我也记起来了,这是一件大事。
那时田一文虽年已七十多岁,但他很阳光,对我这个同乡的湖北人晚辈非常信任,他把几十封巴金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给他的书信原件全都交给我,有一大半是毛笔写在宣纸上或草纸上的,用方继孝们的话说来说,是好几万元一页的货色。待我抄录整理完毕,田一文却去世了。我急得不得了,赶紧请长江文艺出版社一位值得托办私事的长兄同行刘森辉跟田一文家属联系,我先挂号寄给森辉,再由森辉转交田一文家人。
说实话,我的家教是很严的,我的父母从我自幼就强制性地教诲我决不可占有别人的财物。所以,有一个上海同行前辈到处写信说我借他的一封巴金书信原件却不归还他要打官司一事,最终证实是一场误会。
田一文《我忆巴金》的全部手稿估计已被四川文艺出版社当作废品处理了,如果能发现,当可从原稿中知道我究竟做了哪些“责编”的工作。我记得修改得最多的是作为代序的第一篇文章。因为田一文早年的作品都是散文诗体的著作,我想这本小册子还是要以作家早年的个性特点来亮相于世。开头的一篇,本身就有些诗意,为了让读者更便于朗诵,我参照作者自己的文字表述习惯,逐字逐句进行微调。我的功夫花得很大,比我自己做文还难。当然,很可能也有“过度处理”的地方。
田一文生前给我写了不少信,至少有十封以上。上个月我在玉林的家里清理书房时还见到过几封,但全部书刊纸品搬运到学校后,还没有见到,否则这篇文章可以说得更具体一些。田一文去世后,我应《武汉晚报》副刊编者赵明女士之约,写过一篇回忆文章,剪报也在,内容还算具体丰富,待找出后再述说。
田一文《我忆巴金》是引起了巴金研究界的关注并得到采用的,比如上海的陈思和就汇款来买过一本,所以他和他的研究生们的巴金研究文字中都有过引用,一位女性博士已经出版的博士论文的参考文献的书目中也有这书的书名。
我的存书中应该还有至少二三十本《我忆巴金》,看能不能找得出来。
原文连接: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206048&PostID=35964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