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才子长沙傅

2011/7/15   点击数:380

[作者] 清馨拂台

[单位] 九当斋

[摘要]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在洛阳立国的前两年,贾谊诞生在洛阳孟津新庄的上古村。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伏羲得“龙马负图”,创作八卦于村南边;伯夷、叔齐扣马而谏,那地方在村子东边;周武王与八百诸侯会盟处,在村的北边,再远一点的地方,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厚重的文化,历史的沃土,孕育了贾谊的天赋奇才,年少的贾谊,天资聪颖,加之家族地位显赫,未入仕即学识渊博,有了“神童”之称,很快就“闻于郡中”。17岁那年,贾谊被太守吴公召置门下,也就是今天省长的助理,吴公是秦国李斯的学生,李斯是荀子的学生,有这样的师学渊源,贾谊自然博采众长,吸收儒法两家的思想精华,从而确立了他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

[关键词]  洛阳才子 前途 记忆



写在前面的话:在长沙最繁华的商业街区——太平街,有一处十分显眼的明清古建筑——贾谊故居(贾谊祠)。西汉初年,贾谊在这里做长沙国太傅,二千一百多年过去了,浪花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位居长沙仅四年多时间,一生只活了三十三岁的洛阳才子,他凭着什么样的人格魅力,让长沙人世世代代怀念呢?不久前,我这个生活在洛阳的长沙人,又一次走进了长沙贾谊故居,凭吊了洛阳的贾谊墓,拂拭历史的尘埃,潜心向着南方祭拜,终于,在那高山之巅,见到了一个伟大的政坛身影,一位千古不朽的文坛奇才。

洛阳才子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在洛阳立国的前两年,贾谊诞生在洛阳孟津新庄的上古村。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伏羲得“龙马负图”,创作八卦于村南边;伯夷、叔齐扣马而谏,那地方在村子东边;周武王与八百诸侯会盟处,在村的北边,再远一点的地方,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厚重的文化,历史的沃土,孕育了贾谊的天赋奇才,年少的贾谊,天资聪颖,加之家族地位显赫,未入仕即学识渊博,有了“神童”之称,很快就“闻于郡中”。17岁那年,贾谊被太守吴公召置门下,也就是今天省长的助理,吴公是秦国李斯的学生,李斯是荀子的学生,有这样的师学渊源,贾谊自然博采众长,吸收儒法两家的思想精华,从而确立了他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

在吴公门下,勤奋的贾谊写下了《道德说》,贾谊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德所生的,德又是由道而产生。他说“周听则不蔽,稽验则不惶”。人的认识,就如一面镜子一样,对于美好的东西和丑恶的东西,都能够如实地反映也来;也像衡器一样,对于或轻或重的东西,都能如实地衡量出来。

年后,老师吴公把贾谊推荐给刘邦的重臣,御史大夫张苍,师从张苍后,受学《春秋左氏传》,并开始作《春秋左氏传训诂》,这是一件了不得的工作,引起了朝野上下的普遍关注,从这时起,贾谊的学术成就,对西汉及后世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入朝为官

公元前196年,刘邦为了解决下马治天下的重任,曾下《求贤诏》,随后推行选拔干部的“察举”制度,公元前180年,汉文帝下诏“举贤良”。机遇给了贾谊,历史成就了贾谊,二十二岁的他因“颇通诸子百家之书”,被文帝诏为博士,其职务是掌通古今,备皇帝顾问。这一职务避开了贾谊无实践经验之短,充分发挥了他丰厚的知识之长,很快在朝廷众多博士中脱颖而出。不到一年,就升任太中大夫。这可是越过中大夫一级,直接升上去的,毛主席在评价贾谊时,曾风趣的说“贾太傅一年升了三次官。”

出任博士、太中大夫后,贾谊在国事问题上,不断提出了成系列的主张和建议,这在当时形成了巨大的反响,对后世的影响也十分深远。《过秦论》是他的成名作,奠定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就是今天,海峡两岸依然不约而同地将其列入高中教材中,可见文章在两千多年的岁月中影响之大。《过秦论》肯定了商鞅变法为秦朝奠定了富强的基础,提出“取与守要不同术”,诈术只能用于战争,统治须用“仁义”。

《论定制度兴礼乐疏》,批评汉初以来礼义的废弛,提出改革方案,核心内容就是改正朔,定官名,兴礼乐,易服色制度。这一思想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直到今天我们的国旗、重大纪念日的着装,都是正朔的含义。

《论备贮疏》,贾谊主张重农,对当时社会越来越多的背本趋末发出警告,强调以农为本,他说,衣食是人生存最基本的要素,应该得到满足;积贮、重农,是为了备战备荒,资源是有限度的,动用资源要适度,两千多年前贾谊的警告,在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些上疏及文帝的一系列政策,给西汉帝国经济复苏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司马迁评论文景时代:“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文景之治”的盛世,贾谊功不可没!

正当贾谊表现杰出,声震朝野,不断推出治国安邦巨识宏论良策时,仕途却受挫了。贾谊的《上都输疏》,即建议封为王侯者回到封国去的建议,极大地得罪了当朝的一大批实权人物,报复接踵而来,当文帝决心让贾谊任公卿之位时,朝堂上,政治对手尽害之“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不说三公之职,到手的九卿之位就这样打了水漂。官场上,行使的是权势,摆的是威风,贾谊的为官之道,火候实在是差的太远了,他不但得罪于三公,与文帝身边的佞臣更是水火不相容,文帝在一双双贾谊的“小鞋”面前,外放贾谊,让他离开京城长安,到长沙国做太傅,是福?是祸?贾谊不知道,但他也无畏。

长沙太傅

公元前178年,贾谊来到了地方卑湿,人口稀少,国力贫弱的长沙。做长沙傅,对贾谊是也许是祸,反正并不情愿的,但洛阳才子长沙福,长沙国百姓欢迎他。那时候的长沙国,北与湖北河南交界,南至广东,东与鄱阳湖相邻,西达广西全州,地辖长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太傅不参与王国具体行政事务,但负有教导、监管诸侯王责任,贾谊的前任是孔子第九世孙孔腾。

当时的形势逼人,刘邦所封的异姓诸侯王,都用种种借口消灭了,唯独长沙吴氏王独存。而长沙国存在着国王、丞相、代侯三个地方势力,在长沙国政治局势极为复杂的情况下,贾谊来到了这里,能力很快就显现出来,在协调和睦三方关系的基础上,贾谊协助朝廷稳定了南部边境地区局势,使朝廷和长沙国有了喘息的机会;有效地掌控了长沙王府的政治走向,使之始终与汉王朝保持一致;重视农业,提倡教育,举荐人才,使得长沙国一派繁荣兴旺景象,这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就可证明当时的长沙国文化、教育、物质以及人文素质的优良。

《吊屈原赋》是贾谊上任长沙傅时,路过汩罗江时写的,是贾谊在屈原去世以后,第一个提出并纪念屈原的人,是贾谊首先发现了屈原作品意境深邃,事迹惊人,更是一位忠君爱国志士,也正是贾谊透过文字的鲜活描述,还给世人一个可敬可爱的屈大夫形象,于是,我们中华民族才有了今天的端午节!

贾谊是一个心忧天下,一心报国的政治家。在长沙,虽然外放天边,仍时刻关心、关注着汉王朝的兴衰,当他的政治对手遭遇到过于严酷的制裁时,他不计个人恩怨,从国家福祉,社会安定而虑,上书文帝,建议“礼待大臣”,反映出贾谊主而忘身,公而忘私,为国分忧的宽阔胸怀。

在长沙,他敏锐的发现西汉王朝“通货膨胀”的严重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通胀的有效手段,《谏铸钱疏》指出“防盗铸钱”的危害性,彻底解决问题的具体方略。首次提出立法钱的概念,只有立法钱,才能使货币稳定;首次提出国家垄断铜矿资源,以绝私铸铜钱,一举九得。西汉的铸币因贾谊方略而定型,直到唐代,五铢钱仍在流通,发行700多年,成为历史上极具生命力的一种货币,贾谊的货币理论对后世经济学家影响颇大,也一直公认他为我国较早一个带有货币金属主义倾向的学者。

《鹏鸟赋》,是贾谊在长沙国任太傅的一部重要作品。文章用对话形式展开,通过自己与猫头鹰的一问一答,阐述了贾谊的人生观和哲学观,表达了一种朴素辩证法思想,不仅反映了他的进步哲学观,也反映了他对自己情感的宣泄,即对自己前途莫测状况的自我安慰,没有患得患失,而是乐观宁静。司马迁将《鹏鸟赋》录入史记,毛主席也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鹏鸟赋》读了十几遍,还想读,文章不长,可意境不俗”。

贾谊在太傅任上谈“治吏”,提出“选官由民的原则”,官场中有三类人,一类只说不做,二尖能做不会说,三尖能说能干,对于领导者,要坚决抛弃那些只讲空话、吹牛皮的废物,使用能做事的,推重名实俱佳的好官,只有这样,国家才会太平。

长沙太傅贾谊,任上六个年头,经过磨炼,逐渐收敛锋芒,吸取教训,一方面积极引导长沙王府和侯两大豪门休养生息,一方面修正自己的主张,并使自己的学说直接有益于社会的现实政治。《治安策》,就是贾谊在长沙从政经验的总结。

贾谊在文章中,把治国比喻为屠牛。他说,屠牛坦一天杀十二头牛,刀刀照样锋利,因为他在杀牛时,在不同的部位使用了不同的工具,遇到大的牛骨就用大斧子,切割则依肉之纹理缝隙进行。帝王也应善于使用两种工具,这两样工具就是“礼”和“法”,权势法制好比帝王的斧头,仁义恩惠如同帝王的锋刃,治国软硬两手,都要因时因事而施。

公元前173年,贾谊回到了京师长安,文帝宣室求贤,一番政论相争过后,汉文帝拜贾谊为梁怀王太傅,公元前168年,梁怀王意外坠马而亡,贾谊深深自责,是自己劝谏不力的过失,愧疚不已,最后绝食而亡。“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汩罗步尘埃。”贾谊用自己的死,为后世树立了忠臣尽忠的榜样。

怀念贾谊

两千多年的岁月,弹指一挥间。想起贾谊,我常常就问,贾谊应该对湖湘心存美好记忆,湖湘的百姓没有亏待贾谊,这里的人们至今对贾谊,都心怀敬意,一个贾谊词,两千年香火不断,建筑倒了又修,再倒再修,这份崇敬,这份亲情,也真的很不简单了。是的,贾谊在长沙施展了自己的人生抱负,离开朝堂南下卑湿之地,依然书写了虽然短暂,但十分状美的人生辉煌。司马迁称他贾子,他的后人称他为贾君,朝廷称他贾太傅,只有长沙人特别,亲切的称他贾长沙。

毛主席曾写下两首诗纪念他,其中七绝.贾谊:

贾生才调世无论,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李商隐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王安石咏《贾生》:

汉有洛阳子,少年明是非。

所论多感慨,自信肯依违。

死者若可作,今人谁与归。

应须蹈东海,不若涕沾衣。

杜甫咏贾谊的诗达二十多首,如“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颜四竟短折,贾谊徒忠贞。”“气靡屈贾垒,欲罢不能忘。”“官序潘生拙,才名贾傅多。”无数的题咏中,最有味道的要数袁枚《再题贾太傅祠》:

一别先生五十年,洛阳少年也华颠,

自怜枉受吴公荐,白首重来亦惘然。

今天贾谊故居内悬挂了很多匾联,摘两付吧: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直气节;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

望不断七二峰衡岳,流不尽八百里洞庭,明月当头,如此江山赢我醉;

是谁赋屈大夫离骚,问谁虚贾太傅前席,幽情无限,满城风雨自西来。

我听说,古往今来,贾谊祠留下了一千多首名人诗词歌赋,这份赞誉和荣耀、这样的辉煌和文化遗存,属于贾谊,属于长沙,属于湖湘文化,也属于生养了贾谊的河洛大地。

原文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ecc8870100tc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