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inalibs.net 2021/12/1
[作者] 刘锦山
[单位] 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
[人物介绍] 杨新涯,博士,研究馆员,重庆大学图书馆馆长,兼任教育部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高等学校图书馆分会副主任、中国图书馆学会编译出版委员会数字出版与推广专委会主任,重庆市高校图工委秘书长,重庆市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图书情报工作》《大学图书馆学报》编委等。长期从事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智慧图书馆等领域的理论研究与行业实践,先后主持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多项国家发改委、教育部、重庆市的科研和业务建设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SCI、CSSCI收录的论文有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拥有数项发明专利。
采访时间:2021年7月12日
初稿时间:2021年7月26日
定稿时间:2021年7月31日
采访地点:重庆大学图书馆
30多年来,重庆大学图书馆一直坚持在数字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领域进行自主研发,并且不断与时俱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积淀颇深,成果丰硕,有很多经验值得参考借鉴。因此,e线图情采访了重庆大学图书馆杨新涯馆长。
一、关于职业生涯
刘锦山:杨馆长,您好。非常高兴您能接受e线图情的采访。首先请您向大家谈谈您的职业生涯和学术经历。
杨新涯:谢谢!很高兴再次接受e线图情的采访,印象中十几年前接受过关于数字图书馆的访谈,这些年来,我一直致力于数字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和实践,尽管2006—2013年我担任重庆大学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的副主任,但仍然兼任重庆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其间以图书馆2.0思想主导了本馆的系统升级。2013年主持图书馆的全面工作之后,就启动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研究团队,团队获得相关的国家社科基金6项,发表移动图书馆、新一代系统和智慧图书馆相关的论文近百篇,可以说,这些年主要致力于图书馆信息化的探索和发展。
二、关于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过程
刘锦山:杨馆长,实践活动一般都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展开的,而理论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又不断得到完善,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亦不例外。请您谈谈您对智慧图书馆概念、范式、体系等基本理论的思考。
杨新涯:数字图书馆、图书馆2.0、新一代图书馆系统、移动图书馆等,以及目前最热的智慧图书馆,都属于图书馆信息化的范畴。目前智慧图书馆仍处于发展的初期,给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概念,或者判断某个图书馆是否是智慧图书馆仍存在困难。因此我最近经常说,当前我们说“什么是智慧图书馆”还不恰当,但是我们可以说“什么不是智慧图书馆”,通过在“还不是”方面的共识并逐渐去突破,那我们离真正的智慧图书馆就越来越近。如资源的全面数字化、全面的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人工智能的应用、大数据的建设与数据驱动、用户体验的革命性变化等,这些应该都是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而目前这些因素的发展进程还不够,就需要努力去探索和突破,而不要太纠结于概念的解读,只有通过发展、探索和实践,才会在这个过程中真正理解智慧图书馆。
刘锦山:杨馆长,智慧图书馆概念及其实践活动的展开是对数字图书馆的一个辩证否定,或者说数字图书馆是智慧图书馆的前奏。通过您前面的介绍我们了解到,20多年来,您一直参与、领导并见证了重庆大学数字图书馆以及智慧图书馆的研究探索与实践活动,推动了重庆大学图书馆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升级。因此,接下来请您向读者朋友谈谈贵馆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
杨新涯:智慧图书馆不是对数字图书馆的辩证否定,但数字图书馆是智慧图书馆的前奏,因为数字图书馆是面向资源的,而智慧图书馆是面向用户的。重庆大学图书馆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一直走自主研发的道路,第一个版本启用于1993年12月,当时的借阅记录仍保存在新系统的数据中心里面。从DOS版本的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系统至今,先后经历了替代传统手工业务的集成管理系统、以读者为主导的图书馆2.0系统阶段,这些是重庆大学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基础。2013年至今,重庆大学图书馆开始致力于探索基于文献大数据的新一代图书馆系统,这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核心。智慧图书馆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而且大数据中心是必须迈过的第一道坎,重庆大学图书馆经过两年多努力,在2016年底初步完成智慧图书馆建设中最核心的问题——文献数据的梳理,通过和数据库商的谈判和授权,我们本地化收割了2.3亿采购的文献元数据,其中期刊精确到了“篇”级,大大提升了图书馆的数据能力,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石。此外,我们引入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优化传统业务流程,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建成电子资源管理系统、图书智能采访系统、门户网站、学术头条等多个子系统。同时对纸质图书和电子资源重新进行梳理聚类,实现资源组织方式的转变,形成学院虚拟图书馆、课程文献中心、专题图书馆等。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解决大量的基础理论、流程、方法论的问题,因此也产生了一系列学术成果。
三、关于下一代业务系统
刘锦山:杨馆长,下一代图书馆业务系统的构建也是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贵馆在这方面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实践,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杨新涯:的确,下一代业务系统建设对于智慧图书馆建设以及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开展都非常重要。业务系统不仅仅是技术层面需要考虑的事情,其建设过程实际上是图书馆管理思想和理念的体现,甚至也可以说是对图书馆业务流程的重塑或重定义。随着智慧图书馆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下一代图书馆业务系统早已不局限于原来的自动化管理系统(主要针对图书馆基本业务,如采访、编目、典藏、流通、阅览、读者管理等),而应该是能够支撑图书馆所有新兴业务的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
重庆大学图书馆从2013年开始研究和实践以智慧图书馆为核心的新一代图书馆系统,全面梳理了相关管理规范和业务流程,先后上线了智能采访系统、快速编典系统、连续出版物管理系统、电子资源管理系统、大数据监控系统、馆务管理系统、用户业务管理等业务平台和系统,当时规划了近50个业务流程,基本上都实现了。同时,以上业务系统结合2016年建成的大数据中心,联合推动图书馆的智慧管理和服务。2016年12月,重庆大学图书馆智慧门户首次上线,智慧门户作为图书馆向读者提供服务的统一平台,其搭载的许多应用,其实都有赖于业务系统的支持和扩展。
四、关于重庆大学智慧图书馆建设经验
刘锦山:杨馆长,贵馆智慧图书馆建设实践有哪些成功经验和大家分享?
杨新涯:智慧图书馆从表面上看在相当程度上是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技术问题,但从深层次的角度考察,智慧图书馆实际上是服务理念、管理水平和环境构建问题,是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战略问题,也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模式问题。
我一直认为,智慧图书馆的核心是图书馆的全面信息化,智慧图书馆的系统架构是实现各种管理和服务的前提,重构图书馆管理系统架构是实现智慧图书馆的根本保障,是必须开展的顶层设计的范畴。智慧图书馆应紧密围绕“资源”和“服务”两个核心进行管理系统架构研究,如果没有全面信息化和资源全面数字化,“智慧”根本就无从谈起,这是体现图书馆的智慧管理和服务的根源。因此,在智慧图书馆建设实践方面,重庆大学图书馆一直重点致力于资源数字化和管理服务全面信息化的基础问题。2016年12月,重庆大学图书馆智慧门户上线,标志着重庆大学图书馆将智慧图书馆蓝图一步步变成了现实。
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我有如下一些感想或体会想跟大家一起分享:①在智慧图书馆建设方面,图书馆走自主研发与创新的道路具有可行性,“图书馆需求设计+软件服务商开发”的建设模式值得推广。②智慧图书馆需要的是一个整体解决方案而非某单个系统,在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系统的顶层设计与业务流程规范化。③数据才是图书馆运行和发展的根基,“有资源,无数据”是导致智慧图书馆成为空想的根本原因,建立起元数据收割、整合、清洗和存储的标准和流程体系非常重要。④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应有所侧重,公共图书馆侧重推动全民阅读,而高校建设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思路应该是支撑科研和科技创新,实现馆藏内容的自动处理、基于文献内容的主动推送、知识组织和知识服务是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目标。
五、关于未来发展
刘锦山:杨馆长,请您谈谈“十四五”期间贵馆智慧图书馆发展思考。
杨新涯:在未来的“十四五”期间,重庆大学图书馆仍然会继续推动业务和应用系统的升级和全流程优化,有效提高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水平。计划全面实现纸电合一的管理和服务流程,尽可能实现纯电的文献服务——当然这需要获得授权。在应用系统方面、计划新建和优化九大系统:优化读者中心;拓展馆藏文献与空间管理系统;升级电子资源管理系统(ERMS);完善图书配送系统;升级智慧门户;整合馆务管理系统,包含馆务审批、印章管理、馆内人力资源管理、文档管理、图片素材管理等,实现与校内系统对接;深化大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改造基于机构知识库的情报服务系统;建立资源长期保存系统等。我们这半年已经全面梳理了图书馆的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这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并且重新规划了未来的图书馆网络服务,计划面向用户提供近80个支持各种终端访问的应用和服务,相信通过这些全新服务的构建,会带给读者全新的、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感知。毕竟,如果我们的用户没有感受到来自图书馆的变化,智慧就无从谈起。
引用本文:
刘锦山.杨新涯:智慧图书馆的核心是全面信息化(图)[DB/OL].[2025-07-10].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506568.
温馨提示:
如果您的作品引用了本文,请您发邮件(leisun@chinalibs.net )告诉我们,我们会给您一个小小的惊喜哟!
——【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